咨询热线:025-84919642
首页
协会概况
资讯中心
会员风采
资料汇总
小贷之家
联系我们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 贝多广:结构转型中的普惠金融
贝多广:结构转型中的普惠金融


文章来源: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5月19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深圳金融论坛暨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成立仪式”的平行论坛四:转型中的普惠金融”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就“结构转型中的普惠金融”这一主题,对相关实践内容和理论进行了介绍。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与嘉宾的的参会和支持。今天也由我代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这一主办单位向大家表示感谢。

今天我的演讲将会围绕“结构转型中的普惠金融”这一主题展开。这一主题与本次论坛相关,我在此做一试讲,并求教于各位。

我主要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放在金融结构的转型当中讨论普惠金融。第二,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当中讨论普惠金融。第三,简单报告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与金融健康的关系。最后我会进行简要归纳。

首先,我想讨论的是金融结构的转型和普惠金融的历史使命。

在十年前,我放弃了我从业二十年的投资银行生涯,专注于投身普惠金融领域。在过去的经验中,我对接的主要是像招商银行这样的高端用户,并为用户提供IPO相关的服务。但是在我经历了一些偶然事件后,我逐渐意识到,在中国的金融结构中,最缺乏的实际上是相对低端的金融服务,于是我便毅然决然地加入到普惠金融中,并将它当作我后半生唯一的事业。

回顾过去,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处于财政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有几十年,中国人民银行等级低于财政部半级;改革开放后,将银行作为经济的核心加以重视,中国银行业开始展露头脚;在1983年或1984年,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分立为央行与工商银行,中央也决定走银行的企业化道路,中国银行业就此真正迈向了现代银行体制;经过20年的发展,2005至2006年,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规模较大的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基本都进入了资本市场,标志着真正的现代银行体制即将建立。如此可见,在推动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银行业是发力的第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推动银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中国实际上需要长期资本与资金,因此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大约90年代末,也即1990年和1991年,以两个交易所的建立为标志形成,前后间隔也是20年左右。这一阶段,中国现代资本市场基本形成。

但当现代银行体制和现代资本市场建立后,我们发现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产生了巨变,金融结构普遍为大中型企业与高端客户服务。作为行业乃至社会标杆的招商银行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拥有着许多私人银行客户,并被各地银行效仿。但实际上中国大量的小微企业,包括我们以家庭为单位的中等收入以下的人群,是银行服务最主要的人群。而那时中国的普惠金融的应运而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时代的呼唤。

2005年至2007年,中央银行、银监会等,都开始陆续探索普惠金融的新模式。我认为在未来至少二十年的时间里,需要把中国的普惠金融架构建立起来。

而我们如今正处在中国金融发展的第三阶段。这并非意味着前两阶段银行与资本市场就已完成全部建设,实际上它仍有许多发展空间,只是普惠金融可以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并继续发展。

那么金融结构的问题在哪里?我们常用这一经典的图表来表示,正金字塔形的三角,是我们的金融结构。顶端的大中型企业数量非常少,而一直向下,企业的规模越小,数量越多。现在中国的小微企业大概有一亿多户,包括个体工商户1亿5000万,但刚刚几位领导讲到的最底层的农村市场并没有包含在内。实际上,我们在乡村还有以数亿的农民家庭为代表的普惠人群,他们介于二者之间,既是经营户,也是消费户。

在这一类人群当中我们常常讲到“中小微弱”,这个“弱”在一些会议中被看作是老年人、残疾人或者妇女儿童。事实上这些人群当然被包括在“弱”的群体中,但我们语境下的“弱”,更多是指在金融服务上处于弱势的人群———诸如老年人或残疾人也同时可以是富人。我们主要是指金融服务上的低收入人群。中国真正的高净值人群有600万人,总体来讲十分有限;除此以外,中国14亿人口中还有着大量的中端与低端人群,针对这些人群的金融服务,坦率来讲,仍旧十分有限或者是被排斥的。

我自己就是做高端金融出身的,以招商银行为例,当年经销商的数量比较少,加上外资投行大概只有四五家。在2009或2010年,有几家大的央企上市的时候,主承销商要联合全球协调人,联合全球主承销商10家乃至20家。我们就问董事长为什么需要20家,他回答说资金有限,可自行竞争。这说明高端的投行处于过剩状态。那时我突然惊醒,意识到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我们学习金融,却做了许多浪费资金的过剩行为,我开始思考缺乏金融的底端市场,意识到小微企业乃至农村农户缺乏金融支持。刚才周所长专门讲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尤其是科技的手段去解决。

这也是我经常重申的,很多人把普惠金融简单理解成各家银行的一些普惠业务,实际上“普惠金融”存在翻译上的问题,翻译成“普惠”后会带来许多误解。在国际上它实际上指的是包容性金融,即将被传统金融排斥的中小微企业与弱势人群囊括进金融服务中。

这样的包容性金融在联合国的理念中,被当作基本人权看待。因为对于富人而言,借贷在传统银行中比较容易,却很难与基本生存权利挂钩;而对于穷困潦倒的穷人,借贷行为由于缺乏保证很难实现,却恰恰与生存息息相关。当富人可以轻松利用债务杠杆发展事业,而穷人继续的生活资金需要借贷却无法获得,社会长此以往便会产生贫富两极分化。基于这一基本理念,联合国提出要推动全球的包容性金融,要让中小微企业也能发展,让穷人也有机会获得金融的杠杆,普惠金融真正的含义就在于此。

同时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是刚才讲的金融结构的不合理,通过发展普惠金融使得我们的现代银行和现代资本市场能够更广泛地服务到中小微弱,就是金融结构的优化,也可以被当作一种长期存在的变量。

后来人们也发现实际上普惠金融对于短期宏观经济的再平衡也有帮助。比如现在大家又说消费,今天上午李扬同志也在说现在消费需求不足是主要的问题,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因为收入低的问题,收入低的问题解决长期来讲需要10至20年的时间,而短期内需要通过消费金融拉动。通过借贷克服短期收支的不平衡,让人群获得生存机会,甚至略有发展,这即为宏观经济的再平衡。因此在这一意义上,普惠金融对于短期的经济平衡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当然最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普惠金融绝不仅仅是一个金融问题,同时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帮助中小微弱,尤其是是弱势的人群,对于从宝塔型转变为橄榄形结构的社会转型与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也是为何全球各国都在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接下来再看一下,在今天关于在经济结构的转型的主题当中,普惠金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而经济结构当中又包含着哪些内容呢?我主要归纳成以下几点。

第一,绿色转型,这是目前我们国家转型的大课题,整个经济结构向绿色发展,实现3060双碳目标。

中国的绿色金融在全世界如果按照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的评价标准衡量,已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这些绿色金融往往与中小微弱没有关联,这可以被归纳为“绿而不普,普而不绿”的基本现象。

但在中国减碳的进程当中,绝不能忽略中小微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中小微企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到我们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0%以上,绿色金融政策没有惠及到这些企业,企业既没有主动性也并无压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就会变得困难。

所以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绿色金融应与普惠金融结合,让普惠的企业、人群也能够被绿色的转型政策激活,让他们也能够主动参与到绿色转型的进程当中,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更重要的还有一点,当我们在进行绿色转型的过程当中,包括现在全世界都关注的气候变化当中,实际上真正受害的又是弱势人群、中小微企业,当我们拉闸限电时,通常保护的是大企业,而影响的则是小微企业;当我们要求能源转型时,农民经常是最后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因为他们最终要承担更昂贵的新能源带来的成本提高的问题,而且时常并非完全像他们烧柴火或煤炭那般方便。在绿色转型当中,如何顾及到被影响到的弱势人群,如何处理其中的负面与不利情况,也是很紧迫的任务。

所以,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当中,首要内容是绿色转型一定要与普惠金融紧密结合。

第二,我们国家正在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战略,这是关于中国未来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已经建立起许多气派的大城市,我们接待的很多国际外宾到中国以后,“哇,中国那么漂亮,好像比我们美国都漂亮,比欧洲都漂亮。”我说当然漂亮了,因为你们一百年前、两百年前建立的城市我们才刚刚建立。但是你们看到的只是中国的大城市,你们没有向北京郊外的50公里以外的河北看看,那里的情形就完全不同。所以中国真正的现代化的实现一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完成——城乡融合。而在这样的战略部署中,普惠金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刚才听朱行长也说了,普惠金融当中也包括了乡村振兴,但我最近也去各地做调研,现在也刚刚从四川调研回来,发现大家对于大行的下沉议论很多,这也是现在的热门话题。像招商银行这样的股份制银行,相对来说在乡村还少一点,当然我也知道全国各地都已经有一些发生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从国家角度安排普惠金融发展,实际上是战略性问题。从我的角度思考,我们鼓励所有大行,无论工农中建,都有承担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但同时也应当思考在农村扎根70年的农商行、村镇银行、农信社等基层银行,未来的发展定位或转型问题。在我个人来看,最近农商系统的改革存在一定问题,我与有关领导专家反映,认为值得观察它的影响。比如浙江省如今成立的农商联合银行,它的概念是县一级的农商行法人地位保留,下控上,形成了两级的法人地位。这样至少在目前来看,我觉得是比较理想的,这种处理可以调动整个省农商系统的资源建立。比如数字金融的体系、科技系统,乃至整个商域的品牌,人才的培养等等,扩大规模,都具有有利的影响。

这种措施可以保留住县一级法人,使我们普惠金融深入到最后一公里的初心得以保持,小老百姓仍旧可以得到金融服务。同时,当我们保持县一级法人时,他们自然地对这一县具有某种责任和义务,会做得更好。当这些县级法人全部撤销,变成省行、总行的管理体制,底下每个县都变成分行,坦率而言这令我有些忧心。

长远来看,这一改革对于基层真正的最后能力的发挥,也即能否在像过去一样深入地、全心全意地进行金融服务,也许存在不利影响。目前,大概是除了浙江以外,其他的省份,基本上都采用上控下的办法,我认为值得进一步观察。

当然无论如何,问题引发思考。我们正在布局有关乡村金融的大课题,也试图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有关未来中国的乡村金融是一种什么格局,是什么样的愿景?大行在其中扮演了何等角色?社区银行诸如农商行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合作金融究竟有无生存空间?

今天上午,戴行长又说了,合作金融为什么不做?我曾请他来开过专题研讨会,他充满激情地希望推动中国的合作金融。的确,全世界的经验告诉我们,不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欧洲,几乎所有国家,农村的底层金融服务都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社的生态非常活跃,并且仍然发挥着作用。但是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实现?稍微悲观一些,我认为我们的土壤可能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但无论如何,合作金融作为一个话题仍旧需要探讨。

现在的新生力量,就是数字金融。刚才也有领导提到,类似于蚂蚁、微众,这些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科技公司,他们现在也进入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他们未来担当什么角色?我们是限制它,还是积极鼓励它?这些公司现在采用纯线上的方式,是否应该允许它们在未来进行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这是从国家角度应当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从理论的研究角度认为纯粹的线上并非最佳方案,也许线上跟线下的结合,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案。

总而言之,在乡村振兴跟城乡融合的进程当中,普惠金融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人民银行的主持下,现在全国已经有十多个地区都在推动建设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改革试验区,我们也在积极参与这个进程当中,并且已经有很多可喜可贺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方面,整个经济结构的数字化转型,也是国家的战略。在金融领域,普惠金融领域可以说引领了这次数字化转型。经过我们的简单梳理,我们国家从数字平台的建立开始,由数字征信到数字支付,如今基本在在数字信贷的阶段并不断完善,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甚至可以说走在全世界的最前沿。但发展并不到此为止,我认为未来在数字保险、数字理财方面仍旧有巨大的空间和试点的机会,这是可以料想到、能看得到的进步。中国的数字金融或者数字普惠金融,是中国走在全球前沿的一张闪亮名片。在过去几年,我们自然也受到过挫折和困难,但我相信在未来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仍然会引领潮流,作出它独特的贡献。

这点我觉得也非常重要,我们的经济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建立创新型经济。今天上午有领导特别提到所谓的新质生产力,这些我都不展开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经济已经摆脱了盲目拷贝、模仿乃至于抄袭他国经验的阶段,我们一定要建立真正的中国的知识产权,我们一定要形成创新的经济。但是创新经济是从何而来?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创新经济主要依赖金融创新。今天上午也有专家特别提到,金融创新实际上是创新经济的一个基本基础。许多创新经济,比如科创企业,融资总是寻找银行,但这一风险行为对厌恶风险的金融机构——银行来说,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这要求金融模式的创新。全世界的金融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是可行的,但是要放得开,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特别讨论。

重点主要有3个方面,目前我们国家在创新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首先是农村,这个刚才已经提到了。在我来看,农村就要建立以双重目标为依据的社区银行,即不能纯粹是商业性银行,这对于它的服务来说都是有问题的。

第二,保险,包括现在正在推行的普惠保险,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中国农业保险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了,但是真正能够覆盖农民底层风险的保险产品,还是少之又少。这些方面我们在做一些试验,希望能够突破,也需要创新,对于保险产品,我们应该松绑并允许一些创新。

第三,股权投资。以科创企业为例,能否参与它的投贷联动或提供创业基金、乡村振兴基金,当然包括混合融资。虽然这看起来是一个全新概念,但是从国外经验来讲,实际上中国的PPP即政府跟民营的结合模式,就是一种混合融资,只是缺乏必要的包装。这种混合融资在中国未来的创新经济当中,能否发挥真正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索。

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与金融健康,这一词汇也许对许多听众来说,比较陌生。我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世界银行在2021年进行了一项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其中有一项针对中国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百姓比较担心的问题,除却70%的人群担心由新冠带来的问题以外,仍旧有60%多比例的人群对未来的医疗开支十分忧心,有至少50%的人对未来老年养老问题难以规划,且认为未来难以预料。除此以外,还有40%的人群对日常开支十分担心、另一部分的人群对教育开支顾虑重重。

这些金融健康指标中所提出这些问题如何看待,表现出一个人金融的健康情况。究竟是对这些金融支出,表现出放心、坦然;还是焦虑、需想办法解决,这能够推出金融是健康的,还是亚健康的,或者是不健康的,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当然这一指标不仅可以是对人展开研究,也可以对企业进行。前不久我们与深圳的微众银行做了共同调研,小微企业在中国也有很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应收帐款无法从政府与国有企业中收回。发现这样的问题,再重新对金融的政策进行调整,会有很大帮助。

上月底,我们与蚂蚁集团共同做了一个关于消费者金融健康的调研。我们结论是40%左右消费者是健康的,当然更多的人是不健康的,这是基于中国3万个样本调研出来的数据。其中包括主观评价,也就是询问他们自己对未来各种开支的感受;并综合了金融健康支出,也包含了蚂蚁的业务数据,但两个指数反映的基本结论是一致的。

最后小结一下。

第一,普惠金融是我们国家金融发展的新阶段,大家一定要意识到我们现在已经进一阶段。

第二,普惠金融真正的意义,旨在于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

第三,在绿色转型的进程当中,绿色金融必须与普惠金融融合。

第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有赖于普惠金融。

第五,数字普惠金融会引领数字化的转型。

第六,创新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创新。

第七,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金融健康。

谢谢大家!


南京市小额贷款行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2042947号-1
咨询热线:025-84919642
技术支持:江苏安家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